8 团队建设

正如一匹骏马需要一位出色的骑手才能展现其奔腾的力量,科研工作者要想真正用好计算资源,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。随着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,科研人员在掌握和应用这些先进工具的过程中,常常感到力不从心。他们不得不投入宝贵的时间去学习和适应新的计算工具,这有时会分散他们对本专业研究的专注。此外,科研领域内日益细化的专业分工进一步加大了这一挑战。同时,寻找能够将计算技术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合作伙伴也是一个难题。尽管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,但精通计算技术的科研人员却相对稀缺。这种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的融合不足,限制了科研潜力的充分发挥。因此,如何解决这些挑战,提升计算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,成为科研人员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。

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,网络信息中心秉承”引育并举”的原则,打造了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的计算服务团队——“交我算团队”。交我算团队目前由34位成员组成,其中25位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,21位来自于国内顶尖的C9高校。

8.1 交我算团队简介

“交我算”团队组织结构图

图8.1: “交我算”团队组织结构图

“交我算”校级算力平台和计算服务团队均挂靠于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,团队成员隶属于计算业务部。

如图8.1所示,部门根据分工不同设置了三个团队,分别是集群运维团队、技术科研团队和学科融合团队。其中,集群运维团队是整个计算团队的基础,负责确保计算平台的高效、稳定与安全运行,是计算团队的最小化需求配置。而技术科研团队和学科融合团队是“交我算”的特色,为校内科研单位提供包括计算性能优化、学科融合计算和教学支撑在内的多元化服务。

另外,网络信息中心原本设有综合业务部,配置了项目、财务、人事、设备等相关基础事项的管理人员。因此,计算服务团队中无须再额外设置此类岗位。

8.2 集群运维

集群运维团队是校级计算团队提供基础计算服务的核心力量,由用户服务、应用支持和基础运维三个小组组成。

用户服务小组作为一线服务的团队,直接与用户沟通,负责工单的初步处理和回复,以及微信群的管理和互动。大约90%的工单由他们全权处理,涵盖账号登录、用户充值等基础技术和事务性问题。剩余的工单则根据问题性质,转交给应用支持小组或基础运维小组。

应用支持小组是计算服务团队中的二线服务团队,处理用户服务小组分配的工单,内容主要包括2类:①根据用户需求,安装、部署用户需要的应用软件;②排查用户使用软件中碰到的故障。

基础运维小组是整个计算服务团队的技术基石,负责集群基础设施的搭建、监控和维护,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。

这三个小组经过紧密合作和协调,构成了校级计算服务团队的坚实基础,保障了计算服务的标准化和专业化,为校园内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,是一个校级计算团队提供服务的必要组成部分。

8.3 技术科研

技术科研团队为用户提供性能优化服务,同时探索前沿技术,积极参与超算领域的科研课题,指导培养学生。

团队深谙计算机体系结构,具备强大的并行编程能力,对用户提供”从10到1”的性能优化服务,即帮助用户在计算平台上的计算时间从10缩减到1甚至更少。团队通过并行优化、异构优化等方法,让用户的代码在计算平台运行时,能够扩展到更多计算核心,速度获得量级的提升,从而加快用户的科研节奏,节约了宝贵的科研时间。

同时,团队成员还专注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科学研究,并通过竞赛、招收研究生等渠道,培养高性能计算方向的人才。近年的科研方向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、处理器性能分析、并行应用优化等。

8.4 学科融合

在学科界限日渐模糊的当代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,交叉学科的研究成为了一种趋势。“交我算”的学科融合团队专注于领域计算和教学支撑等计算交叉服务。团队成员具备学科交叉的背景,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,促进专业学科与计算科学的交流与合作。这个团队在校级计算服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他们不仅是计算机技术提供者,更是连接不同学科、推动学科融合的桥梁。

团队中的领域计算专员不仅精通编程和算法,具备强大的代码实现能力和性能优化技巧,还具有学科背景,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储备,能够为用户提供”从0到1”的学科融合服务。在这个模式下,科研用户作为研究创新的主导者,可以深耕于特定学科的知识领域,提出具有突破性的想法和假设。计算专员则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者,负责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可执行的计算程序,通过精细的代码编写和系统的性能调优,确保计算过程的高效和精确。这种学科融合与分工合作的模式,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交流融合,使得科研项目能够在多元化的视角和技术支持下,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开展。科研用户与计算专员之间的紧密合作,不仅加速了研究成果的产出,也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。

教学支撑方面,团队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,提供”按需定制”的计算教学服务。各领域计算专员与校内专业课教师紧密合作,将计算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,负责讲解计算知识和指导计算实验,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、参加课堂随讲、协助设计实验、配置实验环境和撰写实验文档。通过这种模式,让专业课教师只需专注专业知识,提升备课效率,也加强了学生使用计算解决科研问题的实践能力。

学科融合的服务团队成员通常具备多学科背景,能够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和需求,设计出能够跨学科应用的解决方案。他们的工作不仅提升了计算服务的价值,也为学校的学术发展和教学创新做出了贡献。